2019-07-19 00:00:00 來源: 點擊:3963 喜歡:1
日前,在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舉辦的“新中國70年財政金融協同創新理論研討會”上,與會專家表示,在當今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經濟結構調整任務艱巨、各種風險和挑戰猶存的背景之下,不僅要注重發揮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各自的功能,而且更應該注重發揮兩大政策的協同效應。
何德旭:財政金融協同創新既重要又緊迫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何德旭表示,近年來,無論是在促進經濟增長,調整經濟結構,防范金融風險,還是在保持宏觀穩定方面,政府都高度重視發揮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作用。財政和金融對中國經濟長期保持高速增長,以至于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都功不可沒。
當前中國經濟面臨一定下行壓力,經濟結構調整任務艱巨,各種風險和挑戰猶存。不僅要注重發揮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各自的功能,而且更應該發揮兩大政策的協同效應。從全球范圍來看,世界經濟危機的爆發和蔓延讓各國政府都認識到,很難依靠單一的宏觀經濟政策平復經濟波動,所以各國也越來越重視政策組合。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作為逆周期調節的主要手段,在多數情況下,都呈現一種協調配合的態勢。同時,由于宏觀政策的目標不同,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財政與金融的組合方式,以及它們的協調配合上也存在一些爭議和分歧。
在新的形勢下,我國的經濟系統面臨著更加復雜的情況。外部沖擊更加嚴峻,風險和不確定性增加,我們的宏觀調控目標也不僅是簡單的保增長或者防通脹,還要考慮到穩金融、穩預期、穩就業、防風險等多重目標。新的情況、新的背景、新的形勢使得依靠傳統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組合解決上述問題變得更加困難。
高培勇:在新時代背景下理解財政金融協同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學部委員高培勇認為,要放在新時代背景下,去理解財政金融協同創新的問題。主要是考慮到發展理念、社會矛盾以及宏觀調控手段的變化。之所以會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二者之間具有內在的本質關聯,不僅在政策層面,而且在制度層面需要彼此協調,而且要形成合力。
改革開放之前,我國是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是“財政信貸綜合平衡”的提法。那個時候體制上人民銀行隸屬于財政部,財政、銀行是一個部門下面的兩個系列,彼此之間的協同在行政上也是有相對保障的。如果要在兩者之間尋求連接點的話,就是國家的計劃。改革開放之后形勢發生了變化,我們的經濟體制變化了,在這種經濟體制的變化過程中,財政和銀行兩個部門分家了,在八十年代,人民銀行和財政部正式分立,而且組建了各種專業銀行(現在叫商業銀行)。
財政貨幣政策彼此具有獨立性了,因而協調配合就必須尋找新的連接點。這個時候的連接點就由“計劃”轉變為“赤字”(財政赤字)。財政赤字作為一個連接點,在1994年之前主要表現為人民銀行要給財政透支,要認購財政所發行的國債。在1994年之后,財稅體制改革有個重要內容,要徹底斬斷貨幣發行和財政赤字之間的這種聯系。這是在市場經濟體制形成過程當中所出現的變化。
2012年之后,隨著十八大召開,隨著中國經濟出現的轉折性變化,我們進入了新時代,所以當談到財政金融協同創新的時候,這是我們今天首先要理清的一條。既然是在新時代,就得把財政金融的協同創新放在新的經濟體制背景條件下、新的經濟運行的環境條件下去定位,在此基礎上比較它和以往的差異,從而找準協同的部位和創新之處。
十九大之后,經濟的發展階段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入到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們主要聚焦的問題也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
第一,是發展理念的不同。進入新時代之前,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之前,我們提到發展理念的時候,它的背景就是物質短缺,落后的社會生產同物質需求之間的矛盾,它主要是植根于物質短缺這樣的經濟基礎。在物質短缺的條件下,我們整天想的是如何去增加產量,如何去做大經濟規模,如何去提高GDP的增速,一切自然都要圍繞GDP的規模和增速轉。而到了新階段,在高質量發展階段,物質變得充分了,矛盾轉化成不平衡、不充分了,這時候發展的聚焦點就要轉到質量和效益問題,而為了實現質量效益層面的躍升,就要提出和以往不一樣的發展理念。這種不一樣的發展理念不再是緊緊圍繞GDP來轉了,而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在這個背景下,財政和金融的協同,就不再是僅僅盯著經濟的增速,而且要盯著質量和效益,走出一條兩者之間彼此相融的道路來。所以這是我們的新的協同部位,要在這個部位實現創新。
第二,講到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時候還必然要提出經濟運行當中面臨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這樣一個十分深刻的變化,帶給財政、金融協同創新的命題也是極其深刻的。在聚焦總量問題,而且把主要聚焦點放在需求一側的時候,我們那個時候的財政與金融之間的協調實際上是著眼于破解社會生產能力的約束,從而去做大經濟總量,而做大經濟總量需要以需求來牽引供給,自然就會把主要點放在需求一側,通過需求牽引供給,從而帶動整個經濟總量的擴大。而到了高質量發展階段,財政金融的協同自然要轉向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要通過優化供給結構,提升供給質量來滿足人民的需求。協同創新所要瞄準的就不僅僅是解決總量問題和需求問題了,而且要解決結構問題和供給問題。
第三個方面,宏觀調控。宏觀調控涉及到宏觀經濟政策,以往的宏觀經濟政策基本上都是以需求管理為主線的體系。而現在轉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不能再單單用政策去破解,不能只依托逆周期調節的政策手段,必須政策+改革,而且主要靠改革。在這個時候,財政、金融的協同部位,要從政策的協同拓展到改革行動的協同,或者說是政策+改革的這么一種協同。對政策層面的協同我們比較熟悉,但是對改革層面的協同,我們該做什么,這是必須回答的新的命題。
總之,在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研究財政金融的協同問題,不能延續以往的慣性的這種思維方式,而必須反復告誡自己,我們是在新時代,在新階段研究老問題。用新提法來表述老問題,其目的就在于我們要用變化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來研究新時代、新階段的財政金融協同創新問題。
劉尚希:財政金融體系協調亟待進一步完善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認為,財政金融之間的協調是金融體系、財政體系之間的協調。當前迫切需要基于長期戰略的整個財政體系和金融體系的完善和協調。
劉尚希認為,財政體系不僅僅是財政部門,而是財政當局+公共服務。其中,財政當局包括了現在的財政部門、稅務部門,準確地講還有國資監管部門。公共服務涉及政府的各個部門。金融體系涉及到金融當局+金融市場,金融當局包括現在的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是廣義金融的領域。財政金融之間的協調,就是金融體系和財政體系之間的協調。
他認為,這需要更高層面的制度方面的安排。當前,在金融化的背景下,財政金融協調的目標問題實際上就是風險問題,因為當前這個經濟社會以及全球,面臨的就是不確定性及大量的各種各樣的風險。而我們現實中由于這種循環不暢所帶來的各種各樣的風險的堰塞湖,是循環不暢所導致的。
一是社會供給、社會需求的結構性脫節。這是因為我國市場化改革還沒有完成,市場機制還沒有在資源配置中真正發揮決定性作用。二是金融供給、金融需求之間的結構性脫節,導致經濟活力不足。三是公共服務的供給和需求之間結構性脫節,這涉及到教育、健康醫療衛生、科技等公共服務體制的改革。
劉尚希說,整體看,就是三個方面結構性的脫節,產生了經濟下行的風險、經濟沒有活力的風險、發展后勁不足的風險,這些問題毫無疑問需要財政金融兩大體系之間的協調去化解。如果不能協調的話,會造成更大的風險。
楊志勇:依國家治理構建新型財政金融關系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楊志勇表示,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同時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的支柱,這兩個到底是什么關系值得我們思考。
在他看來,要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視角,來構建新型的財政金融關系,最大的可能是從功能配置上重新去理,提高國家治理效率,比如財政金融機構改革問題。
楊志勇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去理解財政金融的新關系是個新問題,因為全球化背景下不只是內部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不匹配的問題,而且是各國之間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相互影響,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在各國之間的外部性的問題。而在未來,財政金融關系大的方向就是共同應對未來可能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