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6 00:00:00 來源: 點擊:3741 喜歡:0
請注意,我們要說的是現代農業。
所謂現代農業,是大數據、生物、物聯網技術等充當重要角色,生產效率大幅度提升,農業GDP上限可提高到19.37萬億元,用現代化技術武裝的農業。從它的進程角度看,現代農業實現可大致分為3個階段:土地流轉制度確立、規模生產、精細農業。隨之,土地金融、農民征信、土壤大數據等的介入,整個現代農業實現需要10年以上時間。
這不僅是農業的機會,也是以農業為核心,包括軟件、硬件、服務等公司,巨大的發展機遇。
流浪種子
過去數年,網易養豬、阿里拓展農村淘寶等,產業大佬們密集進軍農業。市場無疑是聰明的。長久以來,中國農業的先天性條件,制約了其規模化和標準化。廣袤的土地如同是一粒粒流浪的種子,需要培育和滋養。
這樣一個剛性需求強的產業,不僅面臨消費升級下,市場對綠色生態農產品的旺盛需求,更為關鍵的是,它可能是傳統產業中唯一尚未徹底完成整合的產業——制訂標準者定義未來。世界級投資大師吉姆·羅杰斯高呼:未來二十年,最賺錢的不是做房地產,而是做農民。
放到更高的維度來看,中國經濟正在經歷重大變革,供給側改革乃是重中之重。在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和大力扶持“三農”的政策背景下,資本、技術、人才大量擁入,促使農業現代化轉型駛入快車道。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土地“三權分置”、農業物聯網、互聯網+農業、鄉村再造……這些關鍵詞背后帶來的改造和顛覆是全局性的,大有重塑產業、再造河山之勢。
總的來講,農業問題不在于土地和農民本身,而在于傳統農業的生產、流通、商業模式,趕不上時代需求的日益變化和進步。2016年10月,《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出臺,將流轉土地上的經營權從承包經營權中分離出來,實行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并行,謂之為“三權分置”。
“三權分置”的最大突破在于,加強保護土地經營者權益,放活土地經營權,并允許經營權進行轉讓和抵押融資。將其放到農業供給側改革層面審視,土地改革是發展大規模現代化農業的基礎,而現代化和規模化,則是中國農業再次崛起的基礎。
在北方的土地上栽種南方的水果,這是陜西楊凌一家合作社去年發展的新產業。在合作社負責人湯新國的栽培之下,火龍果、百香果等熱帶水果都試種成功,預計兩到三年能收回成本。像“南果北種”這樣的新技術,放在幾年前,老湯并不敢嘗試:一來擔心流轉的土地漲價,二來擔心無法長期經營。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大量農業人口轉向二、三產業,許多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民不再耕種土地,而是把土地流轉出去。如今,全國已經遠超過5億畝對土地在流轉。
在已經流轉的土地上,農戶還是土地承包者,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成為了真正的生產經營者。
從春寒料峭到山花爛漫
土地作為農業生產最核心的生產要素,一旦被激活,釋放出來的能量和創造力也一同被激活。
根據清科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農業行業投資現狀及未來趨勢》研究報告分析,從2013年起,農業產業股權投資熱度劇增。截至2015年底,農業領域投資案例數達498例,相比2013年增加300%,投資金額達103.99億美元,相比2013年增長460%。2016、2017、2018年農業領域的投資正迎來另一波大潮。
不難看出,國家政策對農業發展的頂層設計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工商資本進軍農業的動力,加上這個超級產業本身所蘊含的巨大機會,正吸引著來自各方面的資金、技術和人才蜂擁而至。
《中國農業行業投資現狀及未來趨勢》研究報告,總結歸納了當下中國農業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六大特征:農業基礎設施落后、機械化結構失衡、農業污染嚴重、勞動力素質較低且流失嚴重、生產效益較低、土地質量下降。而當下,中國農業正處于從近代化農業朝著現代農業全面演進的階段,而在這個過程中,政策、資本與技術的結合,產生的風暴級化學反應,則將帶來整個產業的顛覆與重構。
比如,傳統農業生產流通環節的冗雜,百果園、本來生活等農產品和農資電商崛起,大大縮短了農業產銷之間的距離;消費升級要求農產品質量更加安全、綠色,傳統粗放式生產往往無法滿足,褚橙、永輝超級物種、盒馬鮮生等,采取專業規模集約化生產流通的品牌為農業帶來了足夠的產品溢價空間;土地流轉產生了需求和供給的對接問題,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現象,這給土地信息服務帶來了巨大的商機,由此誕生了土流網、聚土網等交易服務平臺;當規模化種植遇到自然災害、病蟲害等農業老大難問題,佳格、大疆等遙感衛星、植保無人機高科技企業便展現身手參與其中……
農業的振興,提振的不只是農業本身。首先,互聯網+農業將對生產、流通、經營、金融服務、人才培養等農業產業鏈各環節進行深度改造,優化農業供給側,提升農業運營效率和質量。其次,農業將向信息化和智能化轉型升級,通過互聯網、云技術、傳感系統、物聯網、農業大數據等先進技術的應用,提升粗放低效的農業生產方式,逐步實現智慧農業、精準農業和高效農業。
毫無疑問,農業的顛覆與重構是全局性的,它改變的是整個產業的組織方式、生產方式和流通方式,涉及產業鏈上的每個環節,影響深遠。但從另一種角度而言,那些在傳統農業生產服務中,需要被打破和改造的痛點,往往就是破局者的機會。
破局者的撲克牌
可以說,“三權分置”以及以此帶來的農業改革,是一場具有顆粒感的嘗試。框架之內的政策執行與落實,帶有很大的拉扯空間。就像是一副正面朝下的撲克牌。每一張都是機會,但機會卻又分大小彼此。
如果僅就新農業本身帶來的機會講,在它的產業鏈上,上游主要集中在生產和農資貿易環節,中游集中在農產品加工環節,下游集中在農產品貿易環節。空間、時間、成本、安全、個性化,5個角度全面改變農業生產和消費,是互聯網、人才、資本、技術的集聚效應下,產業鏈迎來的巨大顛覆與重構:
1.生產的標準化和農資的電商化。
互聯網和現代科技融入農業,提升了生產環節的可控性和規范性,有利于實現農業生產的自動化和標準化,從而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和供給的精確性。農資是農業生產中投資最大的一塊,電商化大大縮短了農資交易的中間環節,降低了生產成本,增強了農業的抗風險能力。
2.加工環節的數據化。
農產品加工商在整個農業產業鏈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加工環節的數據化趨勢是實現農產品的全程可追溯。以肉制品企業為例,通過數據管理系統,可以打通上中下游信息,每一批次的肉制品都能追溯,從而實現對產品的數據化管控。
3.銷售渠道的扁平化。
在傳統模式中,農產品從田地到餐桌要經過菜農—收購商—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超市—消費者等多個環節,層層加碼,價格自然較高。而許多生鮮電商將流通環節縮短為農場—平臺—消費者3個環節,價格隨之降低。另外,生鮮電商還重塑了以往的產銷關系,可以通過大數據準確把握消費需求,再據此組織生產,調節上游,打造按需生產的經營模式。
產業鏈商業模式的變革,帶來創業機會和商業變現機會的同時,其最終的價值導向,則是以產品為基石的新農業本身。最終呈現在消費者面前的農產品品質與品牌,決定了產業鏈的優劣。
長久以來,有品類無品牌,可謂中國農特產品的集體痛點。如今獨特的地理條件、人文背景、歷史典故、產品知識等都被“新農人”拿來包裝成為農產品的品牌特點。
比如,農特產品電商“維吉達尼”,組織維吾爾族農戶建立專業合作社,銷售葡萄、枸杞、大棗、杏干等新疆特色農產品。維吉達尼以當地合作農戶名義發布實名微博,將農產品特征和農戶故事進行傳播,同時將生產農戶的肖像和檔案印在產品包裝上,結果不僅農產品大賣,維吉達尼品牌知名度也迅速提升。
生鮮電商“伯果兒”主打國家地理標志保護農特產品,通過組建“美食俱樂部”和“吃貨在線”社群,匯聚資深美食達人。伯果兒讓美食達人推薦自己家鄉的好產品,并組織人員去采購,然后在吃貨群里對新產品測評,達到85%以上的好評率便會上線。
這樣一來,每款產品均由達人甄選和推薦,真正做到了“發現美食、體驗美食、分享美食”。這種媒體屬性將伯果兒的產品和品牌無限擴散,有效解決了美食入口和傳播出口的兩大問題。
如今社區團購、社交電商越來越深入人心并在供應鏈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把用戶社群化,通過C2B的方式,讓他們參與到產品的甄選、生產和傳播中,是農產品品牌打造的一個重要方式。
新農業暢想2019
2018年資本市場遭遇不斷。以互聯網、金融等為中心的投資資本市場普遍遇冷。然而,無論是從阿里45億元重倉致力于農村商業互通互聯的匯通達,還是農資電商大豐收、農技知識服務平臺天天學農等,都在所謂的資本寒冬下,獲得了資本的認可甚至熱愛。以北上廣深杭為代表的一二線城市創業方向和內容的日趨飽和,致力于三四線及以下市場的創業正迎來春天,這正是新農業的新機會。
在一二線市場釋放出來的人才、資金和技術的沉淀下,新農業的一大發展方向便是充滿想象的智慧農業。
長期以來,我國農產品存在兩大痛點:一是化肥農藥濫用、地下水資源超采以及過度消耗土壤肥力,導致生態環境惡化,食品安全問題凸顯;二是粗放經營,導致農業競爭力不強,出現農業增產、進口增加與庫存增量的“三量齊增”現象,越來越多低端農產品滯銷。
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大力發展以運用智能設備、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先進技術為主要手段的智慧農業,通過生產領域的智能化、經營領域的差異性以及服務領域的全方位信息服務,推動農業產業鏈改造升級。
大致而言,智慧農業將從3個方向實現目標:
1. 實現精細化,保障資源節約、產品安全。一方面,借助科技手段對不同的農業生產對象實施精確化操作,在滿足作物生長需要的同時,保障資源節約又避免環境污染。另一方面,實施農業生產環境、生產過程及產品的標準化,保障產品安全。
2. 實現高效化,提高農業效率,提升農業競爭力。云計算、農業大數據讓農業經營者便捷靈活地掌握天氣變化數據、市場供需數據、農作物生長數據等,避免了因自然因素造成的產量下降,提高了農業生產對自然環境風險的應對能力;通過智能設施合理安排用工用時用地,減少勞動和土地使用成本,促進農業生產組織化,提高勞動生產效率。
3. 實現綠色化,推動資源永續利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借助互聯網及二維碼等技術,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臺,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過程監管體系,保障“舌尖上的綠色與安全”。
可以大規模施肥灑藥的植保無人機、可以自動鋤草耕種的農業機器人、可以演示和模擬農作物生長的農業VR、可以預測天氣的農業遙感氣象……想象有多大,新農業的機會就有多大。
阿里巴巴、京東、蘇寧、恒大、聯想……巨頭下鄉,產業大佬紛紛攜資本、技術、人才、資源進軍農業。他們在改變農業生產和流通模式、拉動農民創業就業、保障食品安全、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建立新型互聯網品牌等方面都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他們有的用科學理念轉變傳統方式,實現農業提質增效;有的瞄準農產品痛點,用一根網線對接產銷,促進農民增收;有的尋求農村新業態的空白點,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激活農村發展新動能。
這些是實現智慧農業的基礎。如今,從頂層資本到技術、人才、渠道,新農業正在煥發新的生機,新的想象力正在迸發……
上一篇:多位部委高官透露重磅經濟信息!擋不住的開放,我們還有這些機會……
下一篇:IPO到底去哪里?科創板、香港、納斯達克上市利弊最全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