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7 00:00:00 來源: 點擊:4779 喜歡:0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貧困問題已經由絕對貧困轉向相對貧困。貧困更多是由于社會、經濟、自然等因素的脆弱性所造成,因病、因災、因殘、因學、因婚姻等致貧返貧成為主要原因,需要從區域發展的內生性、貧困群體能力提升的角度加以解決。
產業扶貧是一種內生發展機制,目的在于促進貧困個體(家庭)與貧困區域協同發展,根植發展基因,激活發展動力,阻斷貧困發生的動因。其發展內容為:在縣域范圍,培育主導產業,發展縣域經濟,增加資本積累能力;在村鎮范圍,增加公共投資,改善基礎設施,培育產業環境;在貧困戶層面,提供就業崗位,提升人力資本,積極參與產業價值鏈的各個環節。所以,從這一角度看,產業扶貧可看成是對落后區域發展的一種政策傾斜。
產業扶貧必須以區域資源稟賦為基礎
我省主要貧困區域分布在“三山一灘”,即大別山區、伏牛山區、太行山區和黃河灘區,屬于較為典型的產業扶貧區域。各地政府根據區域優勢分別制定了“互聯網+”、生態產業、旅游產業和觀光農業等扶持產業。但是,如何使這些產業厚植于區域土壤,則需要精準選擇與著力培育。
在產業扶貧中,貧困區域和貧困群體的主要訴求是通過資本、技術、市場等要素的引入,內置發展根基。但從部分區域調研的情況看,有三個問題值得關注:一是高度重視項目落地,不重視市場開發與產業增值;二是忽視農業發展根基,貪求大企業與規模化發展模式;三是忽視區域內生發展的制約因素,推進同質化的開發模式。我們認為,在實施產業扶貧開發中,必須考慮河南的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與市場容量,準確把握貧困區域的特色產業。如果不考慮這些因素,那么,貧困區域的產業扶貧就很難融于整體區域經濟中,就起不到內生發展長效脫貧的目的。這就是說,要充分發揮產業扶貧的功效必須做到,一是根植于區域資源優勢,二是讓貧困農戶充分地參與產業發展之中,實施共享發展。
產業扶貧必須基于區域的資源稟賦特征,不能盲目照抄照搬,更不能強行移植。首先,要處理好貧困農戶的能力提升與區域資源產業發展的有效對接,要考慮其人力資源狀況,為其提供就業崗位。其次,要在保護生態環境和人的能力提升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提高區域優勢資源的價值增值空間,延伸產業鏈和提升產業附加值。第三,要力戒一哄而上形成的產業結構同質化,要在市場的細分上下功夫,避免到頭來不僅不能內植發展動力,反而成為脫貧負擔。
產業扶貧應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融合
經濟發展的邏輯是,農業是經濟的基礎,只有第一產業基礎厚實,才能有效地促進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農業發展為第二產業的發展積累了資金,釋放了人力資源;第二產業的發展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與市場,又反過來帶動了第一產業的發展,并推動第一產業的分化,導致區域資源的再配置。同時,貧困區域農民的比較優勢仍在于農業生產,通過資金、技術、市場的引入,能夠很快地與其資源稟賦相結合,形成生產能力。所以,產業扶貧必須高度重視農業發展,必須與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相結合,才能更接地氣。
第一,要重視農戶的生存根基。在極端落后的區域,家庭農戶生產經營是其生存的基礎,必須保障他們的正常生產。盡管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目的是構建以家庭農場為主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但是如果為了實施規模經營,對其強制實施土地流轉,之后又無法提供其能勝任且穩定的工作,就會造成其貧困的加劇。農地是其生產資本,為其提供了就業崗位,能夠使其維生;失去土地,不僅失去了就業崗位,也增加了其生活支出,反而更加貧困。
第二,大力發展農村區域的非農產業。農村區域非農產業的發展可以帶來兩方面的減貧效應:一是改變農業的弱勢地位,通過附加值的提升增加農業產出收入;二是增加非農業就業機會,相應帶來農村區域的工資性收入。需要強調的是,農村區域非農產業的發展,關鍵在于成功地融入市場,切合城市化人口食品結構和消費結構的轉換升級。如果不能切入市場,或者不能從產品的開發中創造出市場,那么,非農產業的發展也只能“望洋興嘆”。我省大力推進“互聯網+農業”與電商扶貧,其意就在于借助于網絡資源引導農業與市場的有效對接。
第三,農業組織結構的變革與要素資源的再配置。現代農業的發展必然會導致農業組織結構的演變,以及與此相適應的生產資源的再配置,而要素資源的再配置本質上是對農村區域人口資源稟賦的再調整。所以,在扶貧中,到了一定的時期必須高度重視組織結構的變遷和制度變遷。目前農村的空心化、農業生產的細碎化與副業化問題,就與農業生產資源的再配置嚴重滯后有關,不僅不利于消除貧困,而且也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需要從供給端發力,注重對新型農業經濟體系的構建與城鄉一體化的發展。
第四,樹立大農業發展觀。現代農業是多功能農業,是一二三產業的融合,是圍繞食品供給形成的產業價值鏈。所以,對農業的發展必須跳出傳統的思維,既要考慮通過規模經濟提高效益,又要考慮通過范圍經濟提高收入,更要考慮通過產業價值鏈提高市場競爭力。例如,在生態資源較好的貧困區域,開發生態產品與休閑經濟是產業的發展方向,這就要考慮多功能農業。多功能農業的經濟價值在于其自然生態和鄉村風貌,原生態的農業生產一定是生態經濟最重要的元素。如果為了開發鄉村旅游和休閑產業,而去大規模地搞“工業化(或標準化)模式”的開發,則不僅不能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反而會減損資源的價值。生態資源的價值在于其差異性,而非標準化。這種差異既包括自然形成的差異,更包括幾千年的農耕文明所滋養的鄉村景觀。這就是為什么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也是生態產業為現代農業產業的緣由所在。